智库视点: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支持新型消费加快发展,促进“人工智能+消费”、健康消费等,持续打造消费新产品新场景新热点。上海市政府常务会议提出,顺应消费市场新趋势,聚焦新业态、新场景、新热点,不断丰富商品品类和消费供给,更好激发有潜能的消费。围绕上述部署,2月13日,上海高校智库—全球城市文化协同创新中心、上海文旅产业研究院组织举办了“‘人工智能+消费’新产品、新场景、新人才”智库圆桌会,来自上海戏剧学院、华东师范大学、上海文旅产业研究院、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的多位专家开展了深入研讨。
“人工智能+消费”新产品、新场景、新人才
洪澄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从“人工智能+教育“角度做了分析,华东师范大学成立了智能教育研究院,专注于人工智能+教育、教育+人工智能方向,内部人员多为美国海归,正在研发Edu-Chat语言大模型工具,旨在将教育与智能技术深度融合。目前,该工具仍处于研发测试阶段。科大讯飞在教育领域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其产品覆盖教育、人才培养和消费应用等多个方面,特别是针对小学生的教育智能产品,受到多地教育局的广泛采购,对未来的中小学教育改革影响巨大。人工智能(AI)在教育领域有非常大的使用场景,但带来的道德伦理问题以及实际应用价值需及时评估。
王玲博士(上海文旅产业研究院研究员):关注到两个人工智能政务应用场景的案例。浙江在文旅政务市场方面表现突出,政府将deepseek接入平台,通过检索旅行推荐等方式智能化配置居民消费权益,有效促进了消费,提升了惠民服务质量。在地方景区和政府服务方面,传统规划方式正在向数智化方式升级。以马蜂窝为例,其为贵州开发的AI贵州平台,通过AI智能体优化交互体验,挖掘更多在地旅游兴趣点,实现消费决策的智能化和精准化,地方政府希望通过AI智能平台的方式将经济效益更多地留在本地循环,而非流向其他私有平台。
徐爱萍博士(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副教授):围绕人工智能的标准化和适老化应用展开思考,当前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存在较多信息造假现象,政府应制定标准化顶层设计,规范行业发展。在适老化方面,人工智能对老年人的帮助至关重要,建议开发适老化数字化平台,辅助老年人进行景区购票等操作,提升老年人的生活便利性,这不仅是技术层面的创新,更是社会关怀的体现。
韩丹杰(上海文旅产业研究院研究咨询部部长):就“人工智能+消费”新产品来说,从“硬消费”和“软消费”两个角度进行分析。“硬消费”包括汽车消费、新能源汽车消费、住房消费、家装家居消费和电子产品消费等大宗消费。比如:在智能家居家电领域,企业应推动产品智能化升级,海尔智家构建了AI驱动的智慧家庭生态,美的集团打造AIoT平台串联智能家电,格力电器推出AI空调并搭建智能家居系统;在消费电子与硬件领域,科大讯飞推出智能翻译机、录音笔、学习机等,歌尔股份在 AR/VR 设备代工领域突出,立讯精密深度参与智能耳机、AR/VR 硬件供应链。“软消费”包括餐饮服务消费、文旅消费、文体会展消费、健康服务消费等服务消费。比如:在文旅消费领域,豫园股份将AI技术应用于文旅消费场景,对“豫园商城”进行智慧化改造;在餐饮服务消费领域,伊利股份通过AI分析消费数据,推出定制化乳制品;在健康服务消费领域,鱼跃医疗推出能血压计、制氧机等AI家用医疗设备,乐普医疗凭借AI心电图分析、健康监测设备等产品,在AI医疗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
陈媛媛(上海文旅产业研究院助理):从用户的角度来看,“人工智能+消费”主要可以分为直接消费和间接消费两类。直接消费是指用户直接购买人工智能产品,切实提升消费者的生活便利性和智能化水平。根据洛图科技发布的2024年第三季度中国线上智能平板销量报告,科大讯飞成功超越联想,跻身市场前五。此外,去年“双十一”大促期间,科大讯飞学习机的销售量同比增长超过1000%。这一趋势表明,随着人工智能的持续发展,用户,尤其是家长,越来越愿意为AI教育买单。间接消费则指用户在接入人工智能的平台上进行的消费。如今,各大平台纷纷布局人工智能技术,为用户提供更个性化、定制化的服务。然而,从用户的视角来看,用户更关注消费体验,以及平台的流畅度和便捷性。若要推动人工智能消费的持续发展,平台不仅要依赖AI精准定制,还需注重内容质量与服务体验,真正赢得用户的认可。
钮思渝(上海文旅产业研究院助理):人工智能赋能消费领域,催生产业创新与生态重构。一是科技赋能生活应用型新产品。人工智能技术推动智能家居、可穿戴医疗健康设备、智能网联汽车等产品加速商业化落地。例如,智能产品小米手环可通过环境感知和健康监测功能;华为、蔚来、特斯拉等智能汽车可通过自动驾驶技术,创造全新的出行场景。二是AI技术与即时零售、直播带货等业态深度融合,进一步拓展消费边界。目前AI算法优化供应链效率,支持即时零售的快速响应,降低运营成本。例如,AI数智技术驱动的京东物流一体化供应链建设,通过AI算法减少失误率,提升决策效率,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着力点、端到端效率的新引擎。三是商业模式迭代。AI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催生了“无人经济”(如无人商店、智能餐厅)和“沉浸式体验”(如VR/AR试衣、试妆),重构了传统消费流程。同时,随着“人工智能+消费”的应用落点增加,政策支持和法规完善为这一领域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未来AI技术在消费领域的进一步深化应用还将迎来更多创新与变革。
李萌(上海戏剧学院全球城市文化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分析了促进“人工智能+消费”的重要意义和重点领域。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正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学习方式。“人工智能+消费”是深入落实国家“人工智能+”战略行动的重要领域和重要内容,是打造消费新产品新场景新热点的重要引擎和抓手。需要从智能硬件研发生产、智能系统开发应用、智能服务领域拓展等方面,加大引导、推进力度,尤其要在“人工智能+生活服务消费”领域发力,支持人工智能赋能促进文化娱乐、体育运动、教育、商业零售、餐饮、医疗、健康、家政消费的发展,促进智能用品、数字潮品等时尚消费品和新兴智能服务的发展,为大力提振消费培育新增长点。同时,需要加快培养培训引领、支撑“人工智能+消费”发展的新型产业人才,重点是消费领域数字化技术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