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以编制破题,
激活人才流动意愿
萧山直击高层次人才在编制身份上的顾虑,从制约人才流动共享的关键环节——编制入手,以盘活“编制池”为杠杆,撬动人才资源高效配置,推动创新活力充分释放,为企业引入科研人才提供更为灵活的路径,让更多高校事业身份人才愿意投身于萧山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
人才流动是人才充分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因而,萧山树立“大人才观”,视人才为可共享资源,化人才个体优势为产学研整体优势,打造出“编制在高校、科研(或落户)在平台、转化在企业”的人才引育模式。
传统编制体系虽为人才提供了稳定保障,却也可能束缚其探索创新的脚步。此举措恰如一把钥匙,打开了高校人才勇于突破舒适圈、积极投身创业闯荡的大门,有效激发了他们把握外部机遇的热情,彻底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成效显著。萧山区委人才办相关负责人如此评价道。在萧山,科研人员不再受限于单一的编制框架,而是能够在高校、科研平台与企业之间自由流动,拥有多重身份、承担多项重任、共享多方资源,充分发挥其专业优势和创新潜能,使人才这第一资源能更高效地找到最适合的“跑道”。这种流动不仅促进了知识的共享与技术的交流,确保人才发挥出自身的价值的同时,还加速了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为地方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
由西电杭研院与杭州布雷科电气有限公司共建的“新型电力系统先进保护技术联合创新中心”,去年双方联合招引全职博士后1人,身份为高校教师,全时在企业工作,有效探索“身份在高校,贡献在企业”的院企合作模式。通过向研究院科研人员投放编制,畅通高校与平台之间的人才有序流动,构建了“编制在高校,落户(社保)在平台”的人才院校联合招引模式。既是高校的科研骨干,又是科创平台的创新先锋,更是企业技术升级的核心驱动。如此多重的身份,在萧山区院企合作共建的平台里已经不是孤例。截至目前,西电杭研院与企业共聘博士后69名。结合浙江产业发展方向和研究院优势学科,与企业共建实验室、研究中心等创新载体,累计建成省级科创平台2个、院企联合实验室27个。“给前路、留退路”,让广大人才可以心无旁骛地创新创业。
素材来源:浙江日报(2025年2月10日第九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