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观察】新质生产力应用型人才的主要特点
2025-02-13 19:12:00 来源:本站 浏览:3

在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浪潮中,与生产场景和生产过程的革新相伴而来的,是劳动力市场和劳动者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具体体现为数字化带来的工作任务的全面更新、自动化和数智化对工作岗位的重塑与再造,以及生成式人工智能对员工的差异化赋能。

数字化浪潮对传统工作任务和工作组织形态进行了全面更新。一方面,数字技术的出现促进了生产工序的分解和分包,使传统的基于稳定雇佣关系的工作日益“零工化”。另 一方面,企业数字化改革后一大批生产、销售岗位叠加了数字化和智能化系统的应用和维护职能,对劳动者的数字素养要求提升。

数字化、智能化系统的引入促进了新兴职业的诞生和传统岗位的消亡。从2019到 2024 年,人社部陆续发布了74个新职业,其中包括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工业互联网工程技术人员、虚拟现实工程技术人员、云网智能运维员和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应用员等职业,均与制造业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密切相关。同时,众多传统的常规工作岗位逐渐被高效、精准的智能化、自动化系统所替代。基于对中国人工智能发展速度和人工智能对就业替代率的预测,中国到2049年将有2-3亿劳动力被人工智能替代。 

面对以GPT(Generative Pre-Training,生成式预测训练)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冲击,不同类型员工因其技能背景、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差异,展现出与人工智能技术 的不同协同作用,进而在生产效率上产生分化。高技能员工能够迅速掌握新技术,将其转化为提升工作效率的利器。他们擅长利用AI工具进行协同工作、远程办公和自动化生产,有效降低了沟通成本和操作风险。同时,他们还能够通过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等高级技能,优化生产流程,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相比之下,低技能员工可能因为难以适应新技术带来的工作环境变化,导致生产效率下降甚至失业风险增加。

作为制造业强国建设的中坚力量,传统的产业工人队伍在科技革命中受到了挑战。他们一方面面临着技术迭代引发的工作内容、岗位的调整和AI引发的替代焦虑,另一方面又需要承受由于社会认知偏差导致的尊重程度不足。产业工人队伍的改革势在必行。早在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就印发了《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明确提出要把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和基础保障。202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又进一步指出要完善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健全职业发展体系和激发产业工人创新创造活力。

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为技术进步与劳动者自身发展之间的关系指明了方向,也为产业工人队伍的革新提供了科学指引。人才是形成新质生产力最重要的支撑,也是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能动主体。选拔、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的人才队伍,是企业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基础学科的拔尖创新人才和应用型人才。新质生产力应用型人才,通常具备较高的技术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人才不仅能够熟练掌握新兴技术,还能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结合实际情况快速应用并创新,推动产业效率和质量的提升。

新质生产力应用型人才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高技术含量与创新能力,这些应用型人才通常拥有较强的技术基础,能够掌握并应用先进的科技成果,尤其在 智能化、数字化、高端制造等领域,他们能够将技术创新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推动产业升级。第二,实践导向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用型人才更加注重实践,他们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和现场问题解决能力,能够将理论与实际结合,在实际生产和工作中快速解决技术难题,提升工作效率。第三,多领域跨界能力,新质生产力的应用型人才通常不局限于单一领域,他们具备跨学科、跨领域的工作能力,能够将不同领域的技术、知识进行融合应用,在多个行业和领域内展现出较强的适应性和创新性。这些应用型人才的崛起,正是产业工人队伍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具体体现。

新质生产力强调技术、知识和创新的深度融合,不再仅仅依赖劳动力数量,而是更加强调劳动者的专业能力、技术掌握以及创新能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势必推动产业工人队伍的革新和产业工人角色从蓝领向技术型、创新型、综合型的应用型人才转变。

 

素材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联想集团《新质生产力应用型人才就业趋势报告》,2025年1月。